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散文随笔
审美能力关乎生活质量
作者:榆树法院 于英先  发布时间:2010-09-19 14:04:04 打印 字号: | |
  身体的残疾会带来很多生活的不便,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生活的质量,这一点所有人都不会有异议。但审美能力的欠缺而影响生活质量这个问题人们却很少谈到,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校是不是开有美育这门课程,给我的感觉是,现在的有些孩子审美能力并没有随着数理化分数的提高而提高,这对学校和家长来说可能都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但对孩子的以后发展、生活来说可能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普遍开来就不是影响到一个学生个体的生活质量问题了,而是我们一个社会进入到了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变成了社会问题。

  美育,教科书上定义: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1798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中不仅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把美育提高到了关乎人类发展的高度。中国近代的美学教育也正是在席勒等德国美学家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的汉末魏初“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170—217)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人,要比席勒“美育”概念的提出至少要早1570年。但在此之后学者们就没有再找到美育这个说法了,直到席勒美育概念的再次出现,所以我们现在提到的有关美育理论客观的说应是来自于席勒。在美育网上有一篇热点文章《李岚清谈美育》,看后觉得很好,今天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所以复制在这里。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以一位“音乐爱好者”和热爱教育事业的公民身份,为广大师生做《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在座师生欣赏到一部关于音乐与人生、音乐与工作、音乐与教育的交响诗的同时,也提高了对美育,特别是音乐教育的认识。

  李岚清同志在讲座中提到,在分管教育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到全面素质的重要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知识不等于高素质人才,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高素质人才是有知识又有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李岚清同志指出,在近代中国蔡元培先生率先提出了“体、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在很长时期里,我们只讲“德、智、体”三育并举,忽视了美育。写作《音乐笔谈》的目的在于身体力行地普及和推广美育特别是音乐教育。谈及此书的写作初衷,李岚清风趣地说:“自己不是想雅俗共赏,只想俗”,这本书可以看作是类似文学著作的“小人书”,“把你们带到音乐殿堂的门口,让你们看一看,往里面张望一下,有兴趣了就进去。”

  李岚清说,现代知识分子,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审美(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修养,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是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家中最喜欢莫扎特

  讲座中,当回答学生问及《音乐笔谈》中谈到五十多位音乐家,他最喜欢哪一位时,李岚清笑着讲,“都很喜欢,如果硬要选的话,就只好选莫扎特。”这位为人类音乐作出杰出贡献而一生坎坷的音乐家,曾被中国著名音乐家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誉为乐仙。为此,喜爱篆刻的李岚清特地为莫扎特刻了两方印章———“乐仙”和“莫扎特之印”,表达崇敬之情,印章的线条和笔画采用音符和钢琴键盘的造型,颇有创意。

  八字概括退休生活

  当被问及退休后的生活,李岚清自言非常适应,而且丰富多彩,他用八个字概括了两年多来的退休生活:健身健脑,读书写书。他兴趣广泛,爱游泳,爱打网球,球龄20年,虽然过去工作很忙,但总要抽出40分钟打球,打到全身大汗。

  谈及健脑,在他看来,和别人的交流很重要,大脑和其他器官不一样,年纪大了其他器官会磨损,但脑子越用越灵,越用越健康,越用越有智慧,不要怕用多了会伤脑筋。健脑的秘方是打桥牌,他已有60年的牌龄。

  而李岚清最具艺术性的健脑活动要算篆刻。他高度评价了篆刻艺术,李岚清说篆刻时脑、眼、手并用,相互协调,对人是一种综合的锻炼。
责任编辑: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