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园地 > 审判研讨
论民法典视域下涉家庭暴力案件的妇女权益保护
作者:长春中院  发布时间:2022-11-18 18:11:00 打印 字号: | |


 

 

论民法典视域下涉家庭暴力案件的

妇女权益保护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黄学欣

联系方式:0431-8855 8527

 

 

 

 

论民法典视域下涉家庭暴力案件的妇女权益保护

论文提要: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其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基本原则规定于婚姻家庭编,足见我国对反家庭暴力的重视程度。在反家庭暴力方面,我国已走过20年左右的发展路程,相关的法律规定也较为详尽完备,但在反家庭暴力领域仍然存在家庭暴力认定难、救济效果有限、救济方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改善证据采信规则,合理分配举证责任,适当加强职权调查程序,以此改善家庭暴力认定难问题;二、通过设置针对性的施暴惩戒措施,增设检察官家事诉讼提起程序,增加反家庭暴力救济效果;三、完善人身保护令设置,充实反家庭暴力保障措施,增强反家庭暴力联动机制,对此解决救济方式单一问题。相信通过上述举措,可以有效助力在《民法典》视域下更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全文共7879字

主要创新观点:

1.提出改进证据采信规则,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并探讨法官依职权展开调查的合理性、可行性,解决家庭暴力认定难问题;2.提出针对施暴人员的惩戒规制措施,以及建议由检察官适当参与家事诉讼程序,提升反家庭暴力效果;3.完善当前我国人身保护令的设置,提出增设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反家庭暴力救济范围。

以下正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妇女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其曾指出,我们要把保障妇女权益系统纳入法律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内化为社会行为规范。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正式颁布,并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新颁布的《民法典》相较于以往更加重视家庭家风的建设。本次《民法典》更是以“禁止家庭暴力”作为基本准则,并明示要求重视优良家风、文明家风的建设。此极大保护了广大妇女,尤其是身处家庭暴力之下的妇女之合法权益。但“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以法之必行。”对此,本文以《民法典》的出台为契机,探讨现行法律规定下涉家庭暴力案件的妇女权益保护问题。

一、我国反家庭暴力之发展历程

常言道,家庭暴力只有0和无数次的区别。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所制造的悲剧不胜枚举。多年来,我国也一直致力于通过立法来规制家庭暴力行为。

200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首次在法律上对家庭暴力问题予以规制和回应,这是国家层面重视妇女人权保障的意识觉醒。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在制止家庭暴力问题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从明确权力主体方面有效保障妇女权益的合理实现。

随着社会的纵深发展、妇女权益保障意识的普及,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庭暴力法》)横空出世。由此,涉家庭暴力案件的妇女,除了可依据《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迳行主张离婚,以及第四十六条规定主张离婚损害赔偿请求以外,还可依据《反家庭暴力法》的相关规定请求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救济措施,由此,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和发展。

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出台,其整合了《婚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司法解释》原有的相关规定,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理念和要求,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规范,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开篇更是直接明令“禁止家庭暴力”。

从我国近20年的发展进程来看,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层级不断提高,立法规定也由粗糙走向细致、由具体走向原则、由少量走向多数,可见我国对于反家庭暴力工作的重视和关注。20年左右的反家庭暴力奋战史如今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据全国妇联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反家庭暴力工作出现“三高两低”的喜人变化——三高体现于妇女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反家庭暴力意愿提高、司法机关应对处置能力提高,两低表现于受暴妇女人数降低、恶性暴力事件数目降低。现有的成绩是以往扎实工作的必然结果,但此并不足以让我们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毕竟,家庭暴力事件数量的降低并不代表完全消除。譬如,2019年家暴便二次成为热点话题登录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节目。在这一年来里,网红美妆博主宇芽遭画家沱沱家暴、流量明星蒋劲夫家暴女友等,引发广大人民群众“反家庭暴力”的强烈呼声和反映。由此可见,侵害妇女权益的家暴事件仍然在身边,民众对于家暴事件更是反映强烈。这要求我们,既要巩固维护现有的“三高两低”的反家庭暴力成果,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涉家庭暴力案件的发展变化趋势,完善细化家暴应对措施。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之问题检视

(一)我国反家庭暴力现状速览

1.我国反家庭暴力之立法数据

1:涉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规层级及数量

序号

效力级别

数量

1

法律

33

2

行政法规

10

3

司法解释

29

4

部门规章

36

5

地方法规

1056

 

在威科先行·法律信息数据库中的法规数据库中以“家庭暴力”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检索,可检索到在规制家庭暴力方面,我国前后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共计1164件。具体效力层级和数量如上表所示。

根据表1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数据来看,我国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已经具有较为充足的法律规范,足以为受暴妇女提供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维权。但是,以“家庭暴力”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我国仅有93个规范性文件,现行有效的仅82个。通过对该82个规范性文件进行系统性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规范性文件主要是针对如何反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如何实施进行规定,针对反家庭暴力的延展性规定较少,仅占比11%左右。

2.我国反家庭暴力之司法数据

在威科先行·法律信息数据库以“家庭暴力”为关键词检索案例库,检索出涉“家庭暴力”案件的数量共计175 855件。据不完全统计,对妇女施暴的案件数量大约为139 927件(婚姻家庭占134215件),占比80%,即每10个诉至法院的家暴案件中,受害妇女至少8个或以上。


根据对上述案件的分析统计可以发现在以往的案件中当事人主要通过《婚姻法》进行维权主张(具体如图1所示);对于案件的审理来看,大部分案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办理(具体如图2所示)。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问题剖析

1. 家庭暴力认定难

1)取证难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受暴妇女很难在遭受暴力的同时理性收集对方暴力证据,多数人员的第一反应是如何规避家暴,或者减轻施暴程度;而且现实生活中,不乏有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淡薄的妇女,即使有举证愿望也常因自身水平限制而难以做到;另外,家暴场所的限制也导致鲜有第三人在场。即使是知晓家暴的周围邻居,本着“清官难断家务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鲜有愿意掺合其中的人员。

而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也很难要求受暴者时时设防、处处录音,毕竟,不是每一位受暴者都能理性看待家暴行为,多数受暴者为了走出痛苦的经历和阴影,会选择忘却或原谅,以减轻自身的身体痛苦和心理折磨。另外,施暴人员为了规避法律制裁或者维护自身对外的形象,也会横加阻止受暴妇女收集证据。一旦发现受暴妇女收集证据,其不仅会破坏已收集的证据,更会加大施暴力度,以此达到严格控制受暴妇女的目的,此也进一步加大收证的难度。

2)采纳难

“举证责任的分配时常令家庭暴力受害者求助受阻”。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对于主张存在家庭暴力的妇女,应当承担相应的举示证据的责任,但现实生活中,不乏有一些家暴案件,损害后果不严重或者不明显。司法实践中,即有一些办案法官基于家暴证据不足,未予认定存在家庭暴力。即使证据足以证明暴力后果,却又因无法建立暴力行为和暴力后果之间的因果链条而导致败诉。

 

而且,涉家庭暴力的案件中,多数当事人并未委托律师,单方委托律师诉讼的人员也很少(具体如上图所示)。由于男女经济实力的差异,往往聘请律师进行诉讼的一方多为男性,也即涉家庭暴力案件中,妇女实际承担更大的败诉风险,尤其诉辩能力较差的妇女。

2.救济效果有限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我国对于涉家庭暴力案件的妇女权益保护,司法上主要是通过人身保护令和离婚两种主要方式进行救济。但一方面,我国人身保护令作用范围有限,形式上人身保护令仅有两种形式:一般和紧急,有效期也只有6个月,受害者申请保护令的期间还属于保护空白期;另一方面,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又必须以离婚为前提方具有适用空间。两种救济方式对于涉家庭暴力的妇女来说,效果有效。

而且,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规制家暴的最好作用方式并不应仅仅着眼于受暴者的权益保护,而应是对施暴者的全面规制。只有在法律上对施暴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否定性评价和规制,才能真正使受暴妇女获得解脱,也能避免下一位与其缔结婚姻关系的妇女遭遇家暴。在火爆全网络、全民关注的热搜事件中——“知名博主宇芽家暴事件”“流量小星蒋劲夫家暴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受暴者并非是家暴的起点者,也不会是家暴的终结者,她们只不过是其中唯一勇敢拿起法律武器对家庭暴力说“不”的勇士,但是暴力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因此,不对施暴者进行行为规制的救济路径,永远只能“治标”,却无法真正实现“治本”。虽然我国公安机关首创告诫制度,但多被用来证明家暴事实的存在,实践中对施暴者的规制十分有限。

3.救济方式单一

从我国涉家庭暴力的规定来看,我国对受暴妇女的救济方式主要着眼于家庭暴力的预防和规制,延展规范较少,仅我国台湾地区深入关注了受暴者的就业保障、资金扶持、家暴档案建立等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如下表所示,全国性的规范仅有民政部、妇联出具的受害人庇护救助规范,其他均为各省或地区的地方法规。如今我国已经走过20余年的反家庭暴力进程,在未来的反家庭暴力进程中,考量细化涉家庭暴力的延展性规定,应是可循方向。台湾地区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衡量。

2:反家庭暴力的延展性规定

序号

法规名称

适用地区

1

《民政部、全国妇联关于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工作的指导意见 

全国

2

《浙江省家庭暴力告诫制度实施办法》

浙江省

3

《青岛市公安局实施家庭暴力告诫规定》

青岛市公安局、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4

《湖南省公安机关办理家庭暴力案件工作规定》

湖南省公安厅

5

《家庭暴力被害人就业服务办法》

台湾

6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基金收支管理及运用办法》

台湾

7

《家庭暴力被害人创业贷款补助办法》

台湾

8

《家庭电子资料库建立管理及使用办法》

台湾

9

《行政机关执行保护令及处理家庭暴力案件办法》

台湾

三、我国反家庭暴力之应对机制

“家庭对于社会而言,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在涉家庭暴力案件中,重视保护的妇女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因妇女在参与社会的管理中、家庭经营中、与男方的力量对抗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妇女基本的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的维护和保障。而且,据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家庭暴力不仅会给受害者的身心带来伤害、影响其正常的家庭生活,还会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尤其处于成长期的家庭成员。可见,保障受暴妇女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降低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不良影响。而且据该项研究所述,家庭暴力还将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包括劳动力损失、医疗保健资源损失等。也即,反家庭暴力,其不仅可以为受暴者、家庭成员带来正面效应,其还可以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和作用。

(一)改善证据采信规则

面对司法上家暴认定难的问题,我们必须应当重视的是,作为一个发达、成熟的法治国家,并不应当要求民众日防夜防、处处设防,增加他们反对家庭暴力、合理维权的难度。古时门不必户,正是因为合理的法治规制所达到的治理效果。所以,针对目前家庭暴力认定难的问题,应当重视并探讨通过设置合理的证据采信规则,既维护公平正义,也保护涉家庭暴力的妇女权益。

第一,从本质来说,家庭暴力作为侵权事件,应当按照侵权的四要件,即侵权行为、主观过错、损害后果、因果关系予以认定。但考量到家庭暴力发生的场所的固定性,应当减轻当事人对因果关系的证明要求。如当事人有合理证据证明具有损害后果,且其损害后果发生于家庭当中,譬如出警记录、就医记录等,基于表见证据原则,应当合理推定存在家暴行为,由施暴人员对未实施家暴行为或者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证明。当然,一般如有出警记录,应当认定存在家庭暴力的情形,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就医记录,则在裁判衡量时,应与具有就医记录的案件区别开来。而对仅有就医记录而无出警记录的案件,除非就医时间可推证应当发生在家中,或者有其他辅助的证据,亦或者当事人社会关系简单无其他矛盾纠纷的,方可推论存在家庭暴力的情形。

第二,在涉家庭暴力的妇女权益保护案件中,可以考量运用职权主义查明事实真相。职权主义是相对辩论主义而言,一般庭审案件中,我们均需遵循严格的辩论主义原则,即法院进行案件裁判的资料来源,只能由当事人向法院提供,并经法庭举证质证程序后可由法院进行识别、分析和采纳,也即当事人主义。当然,为了弥补当事人举证质证的不能,我国法律中也明确了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权利,但其其本质仍为当事人主义。不同于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是由法官主动探知和查明事实真相,收集相关的证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举证质证的材料。职权主义的应用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管制,其主要适用于社会公益案件中,以保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一方面,从家庭暴力案件的社会意义出发,涉家庭暴力案件不仅关乎受暴妇女的个人合法权益,其更关乎整个社会文明家风的树立和建设,关乎整个国家的妇女权益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从家庭暴力案件的现实审理出发,受暴妇女,尤其是农村留守妇女此类边缘群体而言,其因经济实力、文化程度等原因,在诉讼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既不能有效收集举示受暴证据,也难能聘请专业诉讼律师予以辩护诉讼,且因家暴的隐蔽性和场所的特定性,也加大了其证明家暴存在的力度和困难。因此对涉家庭暴力案件,法官可以考量适用职权主义查明案件事实,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拓展完善救济方式

有学者指出,反家庭暴力主要从四个层面着手,分别是“预防、调查、惩治和赔偿”,我国在以上四个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但其中较为稀缺或者说亟待完善的就是合理的惩戒措施。毕竟人身保护令,实质是行为保全制度的延伸,作用范围有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多致力于事后救济补偿,且以离婚为前提,则为了更好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受暴妇女权益,加强对施暴人员的行为规制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考台湾地区建立家暴档案、美国施行家暴不良记录,我们可以通过与社会信用评级体系进行挂钩,对施暴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根据评级结果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逐步升级设限,暴力倾向严重的,还将计入个人档案,影响相应的就业和生活。另一方面,在司法文书公开上网方面,针对调解结案的或者其他理由不公开的离婚文书,也应允许其中的家暴部分单独公开,以此形成心理震慑,使施暴人员得以合理管控自身行为。与此同时,我们还可将涉家庭暴力的施暴人员纳入社区矫正的治理范畴,要求施暴人员应定期参与社区家庭辅导课、社区实践拓展课、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通过上述社会活动提高施暴人员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探索检察院提起家事诉讼模式。检察官参与提起家事诉讼并非首创,在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 我国台湾地区的家事诉讼程序中,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检察官进行家事诉讼的范围和权限。当然,家事领域毕竟属于私人地域,检察官在参与诉讼时应当把握必要的限度,此可参照《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即由检察官提出建议或者支持相关人员、团体进行诉讼,若“适格主体没有起诉或者没有适格主体,检察院方可提起民事(家事)公益诉讼”。

(三)扩大反家庭暴力救济范围

一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延长人身保护令的保护时长,乃至参考国外的立法经验设置永久保护令,以此形成更为完备的人身保护令制度,为受暴妇女提供更有保障的护卫。与此同时,为受害者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设立受暴专项救助资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等也是可行之策。另一方面,可以参考台湾地区的有益做法,完善相应地社会保障制度,譬如在就业服务、救助庇护等,制定更为全面、详尽的扶助措施,以此解决受暴妇女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和维护反家庭暴力联动机制。通过邀请妇联等组织积极参与涉及家庭暴力案件的审判调解工作,有效落实妇女权益的保护工作。不过,这毕竟属于涉家庭暴力案件,在调解的适用上应当控制限度,像我国台湾地区设立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即严格控制在涉家庭暴力的案件中进行调解及和解。

反对家庭暴力、保障妇女权益,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法治进步、社会文明、家庭和谐的内在要求。维护妇女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新时代,涉家庭暴力的妇女权益保障工作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崭新的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设置、公正的司法程序审判、规范的惩治措施执行、充足的社会保障应援,涉家庭暴力的妇女之合法权益将得到有力的保障与维护。

 


 
责任编辑:长春中院